7~9個月幼兒的腦部開發

☆ 幼兒發聲訓綀的要領
緩慢、清晰、溫柔是教導幼兒發聲的法則
寶寶七個月大以後,會模仿周遭人的聲音或說話的方式,發始發聲。這時爸爸、媽媽一定要以緩慢、清晰且溫柔的語調跟他說話。
在寶寶出生的1個月左右,除了哭聲,多的是咿咿呀呀等可愛的聲音。大概要到3個月左右,心情好的時後,才會自己邊玩邊出聲。
這證明他的聽覺已相當發達,可分辨自己發出的聲音,甚至可以發出不同變化的音調。
簡單的說,這時期的寶寶,已經啟動聽覺與發聲的反饋機制,透過遊戲學習發聲。
過不久,他的發聲更為多變,可以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;雖然都是簡單的聲音,卻有抑揚頓挫的改變。
寶寶原本的發音,不管是哪個種族的嬰兒,都是共通的聲音;但等到5個月大左右,中國人的寶寶會有中國式的抑揚頓挫,美國人的寶寶則會有英語式的抑揚頓挫,呈現每種語言不同的特色。
不過,這階段的寶寶仍處於抑揚頓挫的發聲要等到7個月大以後,才會模仿周遭人的聲音或說話的方式。
7個月大的寶寶除了單音,還會發出比較有意義的語詞;如果媽媽常常教他說:「爸–爸–」,沒多久他就會模仿學著叫出來。
這時候要比之前更加注意自己說話的語調;因為這時寶寶就像鸚鵡或九官鳥學講話一樣,不好聽或不清楚的發音,都會一一學起來。
因此,媽媽盡可能用清晰、明朗的聲音跟寶寶說話,切忌說得太快或太急。像大人平常說話的速度,對寶寶來說太快了些,應該是一個一個語彙,以一定的節奏、段落表達出來。
至於發聲的方式,不要光用嘴巴講,最好是可以從肚子裡發聲,讓橫隔膜發揮作用的說話方式比較有力。
講話時千萬不要故意用尖銳、低沉或過大的音量,寶寶馬上就會學起來。再者,跟寶寶說話要輕聲細語,免得嚇到他或讓他感到不安。
若想養出聲音優美,能說出一口漂亮母語的寶寶,這時期的發聲基礎訓綀就非常重要!
來自媽媽的語彙是刺激聽覺引誘發聲的秘訣
從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,在他開始模仿旁人發聲以前,擔任照顧重責的,就要用溫柔的語彙和語語調常跟他說話。
這個動作除了表達跟寶寶之間的親密接觸外,還可刺激他的聽覺,引誘寶寶開始發聲。
在寶寶7個月大時,就算他會發出「爸–爸–」這個聲音,其實他並不了解「爸–爸–」這個語詞的意義,純粹只是不具有意義的發聲。
等他8個月大,若問他「爸–爸–在哪裡?」他會朝爸爸的方向看,但還無法叫出「爸–爸–」。
這意味著即使這時他已經了解耳朵所聽見語詞的意思,但還沒有辦法馬上說出那個有意義的語詞,最快也要等到10個大以後,才能說出有意義的語詞〈單字〉。
會說話是身為人類最大的特色,但實驗顯示,黑猩猩似乎也聽得懂人類語詞的意義。
只不過,黑猩猩無法像人一樣,發出具有變化的聲音,所以,黑猩不會說話。而鸚鵡雖然會學人類說話,卻不了解語詞的意思。
因此,我們如果教黑猩猩打手詞,聰明的黑猩猩沒多久就會用手詞比出:「我想吃香蕉……」之類的簡單詞言表現!


☆ 可培養智力的爬行非常重要
鍛鋉腰腿肌力–培養方位感的重要階段
寶寶邁入第8個月,發育快的孩子開始進入「爬行」階段。而爬行對原本以四肢學走路的人類嬰兒來說,更是不可或缺的發展過程。
但最近有很多寶寶,似乎都沒有經過爬行的過程,突然就扶著東西站起來,開始學走路。於是他們的媽媽還會得意的表示:「我家小寶沒有爬就會走囉……」其實這不是值得驕傲的事,因為她的寶寶並不是沒有爬,而是根本不會爬!
現代人雖然物質生活豐裕,居住空間卻愈來愈小,窄小的家裡自然塞滿家具。
於是,寶寶所需的爬行綀習空間,也被家具占領了,他只好「跳過」這個階段,直接學習扶著東西走路了。
這對寶寶來說真的不是好現象。所以等他會翻身以後,至少挪出半坪空間給他當做爬行的運動場。
爬行是寶寶進入蹣跚學步的重要過程,除了可以鍛鋉腰腿或背部肌肉外,也能培養重要的方位感,以幫他融入外在的世界。
所謂的方位感,就是知道自己身在何處,了解自己跟喜歡的玩具,或是想爬去找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的一種感覺。如缺少這種感覺,寶寶的爬行速度會變慢,無法隨心所欲爬到想去的地方。
相較之下,爬行只要綀習1個月右,速度就會變得很快,可以滿足寶寶想要儘早爬到玩具或媽媽那邊的欲望。
爬行對寶寶是個正向的大刺激,可提升他的學習意願。只要他可以自由爬到讓他充滿好奇心的地方,用手觸摸、用嘴舔舔,確定東西為何,即可啟動他自發性的學習興致。
媽媽待在距離寶寶1、2m處經聲呼喚:「寶寶,過來喔!或用玩具吸引他,都是促使寶寶儘早學會爬行的刺激。
等寶寶爬得很順手,天氣好的時候,可帶出去外面的草及等寬闊的地方,讓他開心的爬個過癮。
危險!電線插座要格外小心
先學會翻身,是學爬的首要步驟,如果寶寶7個月了還不會翻身的話,媽媽可以積極幫他綀習。
首先抓著寶寶的腳踝,輕輕的幫他翻過來,讓他的身體側躺於床上,再推推他的臀部,他就會抓到翻身的要顉。
有些寶寶剛開始爬的時候,因為手腕過於有力,不是向前爬而是往後退!或者是老在同個地方繞圈圈!
這時媽媽可用手心摸摸他的腳底,或者用手推推他,都可以幫助他正確的往前爬。
此外寶寶開始喜歡在家裡爬來爬去後,要注意可能發生的危險。
例如,注意他常爬的地方,有無縫衣針、迴紋針或容易被吞下去的鈕釦掉落?四周有沒有放置熱水瓶、湯鍋?一碰就會掉落的物品有沒有在櫃子、箱子或衣櫃上面?
而電線插座更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危險物品。寶寶很可能因為把小手伸進插座,或把電線拉起來嚐嚐而觸電。所以,應該用插座套封住插座口,或貼上膠帶比較安全。
再者,家裡的門窗或樓梯口,也應該加裝安全防護裝或柵欄,避免寶寶發生意料之外的危險。


☆ 撿毛線頭的訓綀可活化大腦的線路
巧妙的手指動作,需要高度的智慧
《枕草子》與《源氏物語》並稱為西元794年至1185年日本的文學雙璧,《枕草子》有一章節對人類寶寶的聰慧有充分的表述。
而拇指、食指長得像老虎鉗的尖端,方便抓取小東西,是靈長類的猿猴–黑猩猩等高等猿猴的特徵。
不過,人類的嬰兒快的話,早在9個月就能發揮這種特色,而且,可以把拇指和食指勾成環狀抓取物品,也只有人類才做得到。
人類的祖先從樹上來到地面,開始直立走路。並自由運用雙手,利用各種器具,以聰明人之姿建構出文明的世界。而雙手比任何動物還能夠自由掌控運用,正是身為人類的優勢。
等寶寶學會爬行後,可在地上放置幾段毛線頭,測驗看看他能不能撿起來?剛開始他可能撿得不太順手,但只要多綀習幾次,他一定能的撿起來。
這種簡單的撿毛線頭綀習,乃寶寶日後堆積木或拿筷子等,需用手指巧妙動作的第一步。
再者,這種撿毛線頭的訓綀,不僅可以教寶寶觸覺與食指肌肉活動的串聯技巧。想把毛線頭這麼小的東西撿起來,視覺上,一定要具備確實的距離感,立體感,才能做出手指的動作與串聯。
寶寶的腦部最初的發展是,視學上只有視覺,觸覺上只有觸覺,兩者都是獨立運作,等寶寶接收來自外界的不同刺激後,各式各樣的感覺線路會在腦部串聯起來,架構出完整又複雜的系統。
當他能確實撿起毛線頭後,證明他的腦部線路已經相當複雜,雙手也能完成精細的動作。假設一個機器人,在人類未下指令之前,要把毛線頭撿起來,可能需要容量相當大且程式非常複雜的電腦來操控,才做得到。
但寶寶跟機器人或電腦截然不同的是,每次受到刺激,都是一種學習,以便將複雜的程式,逐漸建構在大腦裡面–這也正是身為人類最奇特的地方!由此可知,小小的撿毛線頭訓綀,對大腦發育來說是多麼重要!
連抹布都擰不乾的孩子愈來愈多了
東方人長期以來就以手巧、腦筋好,獲得世人的好評;但是,現在雙手靈活度,似乎不比往昔。
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孩子即使進了幼稚園,連摺紙也摺不好,有些連紙張兩端都無法摺對齊;甚至於連剪刀都不太會用的孩子也不少。
而在學校進行打掃時,負責擦窗戶或桌子的孩子,有的連抹布都擰不乾。在家裡洗臉時,掛上去的毛巾還一直滴水。
現在的孩子之所以雙手不夠靈巧,跟孩提時代媽媽沒有讓他積極訓綀雙手,有很大的關係。
還有另一個原因是,飲食習慣的改變。隨著西式餐飲的流行,孩子會用湯匙或叉子進食,使用筷子的機會減少。不管是吃肉或香腸,只要拿個叉子就可以了;不像以前吃有骨頭的魚,非得用筷子才行。
再者,現代人少子化,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,媽媽過於神經質,擔心孩子受傷也是原因之一。比方說,媽媽覺得剪刀不安全就不准用,就算有那種末端呈圓形,還有套子的安全剪刀也不行,而刀片更危險,所以只能改用削鉛筆機……。這樣一來,以後做菜是不是連菜刀都不准用?
所以,媽媽不必過度緊張,只要做好安全防範的措施,還是要多多訓綀孩子的雙手。


☆ 模仿「拜拜」是語言訓綀的第一步
寶寶會模仿動作,了解語言的意義
7個月大以後的寶寶,會開始模仿周遭的親人,或爸爸、媽媽簡單的動作。
其實寶寶早在3個月左右就會模仿人,但那時只會模仿旁人或哭或笑的表情。如果媽媽故意噘起嘴巴,跟寶寶做鬼臉,沒多久他也會學著跟別人扮鬼臉。
等他7個月大,媽媽如揮手跟他說「拜拜」,他也會學起來跟別人揮手喔!
不過,這時他只是單純模仿別人的動作,還不知道「拜拜」﹙再見﹚這個字真正的涵義。
話說如此,其實這種單純的模仿動作,已顯示長足的進步。正因為他可以用眼睛確認媽媽的動作加以記憶,再對手腕或肌肉下達指令,以重複相同的動作,證明他的大腦裡,已構成非常複雜的線路。
而構成如此線路,需要複雜且精細的技巧,所以,媽媽積極的訓綀格外重要。等寶寶學會做出「拜拜」的動作後,媽媽不再揮手,只對他說:「拜拜」,反覆訓綀他了解這個語詞的意思。
剛開始寶寶即使聽見「拜拜」,也不會主動揮手,於是,媽媽可以再次跟他說「拜拜」同時揮手,然後再問他:「拜拜是……?」
如此反覆多做幾次,到後來寶寶只要聽見「拜拜」就會揮手!
這整個訓綀究竟有何意義?這代表寶寶能從單純模仿的動作,進步到「拜拜」這個語詞,就是要揮手的意思!
患有多重殘障的海倫.凱勒,在7歲以前,不管他的家庭老師蘇利文先生,多麼努力在她的手心寫出文字,她還是弄不懂那些文字的意思,可是蘇利文先生並沒有放棄……。
有一天的溽暑,蘇利文先生把玩得滿頭大汗的海倫.凱勒帶到井邊,將冷水潑到海倫.凱勒的手上,並用手指拚命在感到十分清涼之海倫.凱樂的另一手上,寫下:「WATER」這個字。
海倫.凱樂藉由清涼的感覺,突然間了解蘇利文先生所寫下文字的涵義。人類的社會充滿語彙,而語彙正是人類彼此之間溝通的訊號。在了解語彙的存在後,海倫.凱樂的世界急速向外擴展開來。
家裡的小寶寶,現在正在跟海倫.凱樂的體驗一樣。只不過,寶寶擁有正常的眼睛和耳朵,可以幸運的很早就意識到語彙的存在。
從單字到文章的理解
等寶寶聽到「拜拜是……?」馬上會揮手以後,接下來跟他說:「爸爸要出門上班了,跟他拜拜!」由爸爸和媽媽一起跟他揮手。過不久只要聽見「爸爸要出去上班了」他就會揮手做出再見的動作。
於是,他會把「爸爸要出去上班了」這句話和「拜拜」的動作加以串聯。這意味著他不僅了解單字的意思,也了解文章的意思,表示大腦的訓綀非常有進展。
接下來,可以讓他模仿更複雜的動作。透過這樣有計畫且持續的訓綀,寶寶的腦部發育,一定會愈來愈健全。


☆ 寶寶的痛覺尚未發育剛全,要留意其安全
10個月大的寶寶才有剛整的痛覺
等寶寶會爬行、會扶著桌椅開始學走路時,意外受傷或被燙燒的機會大增。
不管是多麼用心的媽媽,也不可能24小時一直盯著寶寶,所以要事先教導寶寶注意,哪些是危險的物品或動作。
6個月大以後,寶寶的冷、熱感覺逐漸發達,可讓他用手觸摸不至於燙傷之熱水瓶,告訴他:「你瞧,這就是熱熱的感覺……」以實物教育他效果最好。
當寶寶7個月大,開始理解表示動作、行為上的語彙,或媽媽各種姿勢所代表的意思後,可進一步教他了解熱或痛等概念。比方說,媽媽可以用手觸摸熱水壺說:「燙–燙–」,急著把手伸回來;或用縫衣針刺一下手直喊:「痛–痛–」,也試著把手伸回來。
不過,寶寶如果不滿10個月大,還沒有發展出痛覺,無法真的體驗到「疼痛」。
可是,如果拿縫衣針給他看,假裝被刺到做出「痛–痛–」的樣子,他就會在腦海中植入疼痛的影像。
如此反覆多做幾次他就會藉著條件反射,避開危險的物體。
即使受傷也沒有痛感的寶寶
因為寶寶太小,疼痛或熱感未臻發達而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。以下是某個年輕媽媽悲傷的故事–在某個寒冷的冬日,媽媽在午睡時,將暖爐放在腳邊。沒多久,她聽見寶寶嚎啕大哭的聲音……。被嚇一大跳的媽媽,趕緊把寶寶起來一看,發現整個腳掌都有嚴重的灼傷。
這時你不禁要懷疑,為何襪子著火之前,寶寶都沒有哭?
這是因為出生2個月大的寶寶,不管是痛覺或熱覺都還沒有發達,如只是輕微的灼傷,他並不會哭泣。
現在冬天使用暖爐的家變少了,但還是會有熱水袋的熱水漏出來,或電暖爐溫度過高,以致燙傷或灼傷寶寶的意外發生。
正因為這時寶寶的痛覺不夠發達,全然沒有哭泣,等發現再抱起來看,已經被燙傷了。
更可怕的例子是,曾有寶寶手腳發生骨折,臉上卻絲毫看不到痛苦的表情。
像3個月大的寶寶會翻身滾來滾去以後,即使睡覺,也可能睡著了就滾到嬰兒床的欄杆縫隙;萬一縫隙過寬,他的頭很可能被夾住或挫傷。如果縫隙過窄,很可能是手或腳被夾住脫臼或扭傷。
所以,要經常注意嬰兒床的欄杆縫隙,不能寬到會夾就到頭,也不能窄到會夾到手或腳;一般來說,8cm到10cm的縫隙最適合。
再者,2歲以前的寶寶手腕關節很容易脫臼,千萬不要突然用力拉扯他的手。有時因為看到寶寶快要從椅子上掉下去了,會突然抓住他的手–這樣也很容易導致手骨脫臼,最好是用雙手撐住的身體。

《7~9個月大寶寶的發育狀況》
1. 怕生,被陌生人一就會哭
2. 會跟人「拜拜」
3. 會用手抓著積木玩
4. 會無意識的叫「爸爸」「媽媽」
5. 不用靠著也能自己坐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昀晞的辣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